喀什白杨声里,听见高三教室的回响

作者刘可婧2025-05-04 16:15:44
原出处:魅力潇湘网
阅读:

  想起高三,最先浮现在脑海里的就是教室后墙的倒计时牌。晨光透过玻璃斜斜洒进来,总能看见他清瘦的身影伏案备课,保温杯里的热气混着粉笔灰在教室里氤氲。他的板书特别工整,连数字都写得像印刷体,哪怕讲到激动处,粉笔字也不会歪斜半分。遇到复杂的知识点,他会反复在黑板上推演,袖口蹭到了白灰也浑然不觉。记得复习函数那阵子,他为了讲透数形结合,整整写满三块黑板,最后转身时,领口都沾着星星点点的粉笔末。有时候值日生擦不干净,第二天新写的字就会叠在淡淡的粉笔印上,像是时间留下的影子。

  刘老师的办公桌就在教室正门旁边,每天总能看见他已经在批改作业的背影。遇到难懂的知识点,他会在黑板上反复演算,一边写一边念叨:“这里容易绕进去,大家看仔细。”要是有人走神,他就敲敲黑板:“那位来回答下这一步怎么来的?”但最特别的,是他藏在黑板背面的诗。每当我们陷入模考失利的低落,或是被复习压力压得喘不过气,他就会悄悄在黑板背面写下自创的小诗。他不仅热爱诗歌创作,更时常将充满哲思的诗句题写在教室黑板的一隅,以文字的力量激励我们前行。这份对教育事业的赤诚热爱,早已融入他的生命血脉,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。

  最让人踏实的是晚自习时间。不管多晚,只要有人拿着错题本过去,刘老师都会放下手里的工作。记得有次我被一道数学导数题卡了半小时,急得眼眶发红。他把草稿纸推到我面前,用红笔把解题步骤标得清清楚楚:“你看,是这里自变量范围弄错了,下次画个图辅助理解。”讲完题还特意找了几道同类型的题目,说“你很聪明,咱们再练两题巩固下”。

  填报志愿那会儿,大家都很迷茫。他会乐于帮助我们查找往年的记录,分析这个学校的好坏。因为高考成绩不是很理想,所以报了一个离家很远的本科。原本不好意思向老师提起,但结果出来之后,他主动来问我录取结果。他说:“喀什是个好地方,虽然离家远,但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,也能学到很多东西。”

  现在坐在喀什大学的教室里,窗外的白杨沙沙作响。翻开脑中高中的画面,刘老师慈祥的笑容就浮现在眼前,仿佛又回到了那间充满粉笔灰的教室。讲台上的刘老师总是站得笔直,黑板擦在他手中上下翻飞,粉笔字工整地铺满整块黑板。课间答疑时,他微微踮脚查看学生草稿纸的模样,让原本紧张的解题气氛多了几分亲切。别看他身形清瘦,浑身却像藏着一团永不熄灭的火焰——晨读时清亮的领读声、晚自习持续到深夜的陪伴,还有那些在黑板背面写下的铿锵诗句,都让我们明白,真正的力量从来无关身形,而是源自对教育事业的赤诚坚守。

  我想,作为一名教师,这样的老师就是吾辈楷模。那些看似普通的日夜,那些被耐心解答的疑问,那些不经意间的温暖,原来早就成了我前行路上最坚实的力量。

  作者 刘可婧

编辑: 卿跃飞
相关内容